被誉为“诗圣”的盛唐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而流寓成都,留下了杜甫草堂这座著名的“文学圣地”和240多首诗作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体现诗圣关心民间疾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应景叙事述怀的著名诗篇,就在成都西郊杜甫故居浣花草堂里吟就。
今年10月下旬,我有幸地去了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并走马观花拜谒了杜甫草堂这座“中国文学圣地”。到达成都的那天,来接机的大美女黄老师就在路上“力荐”说:成都是“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游旅景点很多,可是你们的课程安排很紧,没有时间出去游览,不过今天下午是报到时间,可以在城区里转一转,喜欢看美女的去春熙路,看景点的到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学杜甫当个清官。对于杜甫草堂,本人慕名已久,倒不是黄老师说的仰慕其官职,只是慕名诗圣的才气,拜谒诗圣草堂只是想附庸风雅,沾点诗文墨气。
不知是公交师傅听错还是我们同伴说错了名称,按照公交师傅的指示,我们到达第四站后便下了车,可是下车后一问杜甫草的方位,才知道还要走好几条街道才到。就因这一段“小插曲”,我们到达杜甫草堂时,离闭馆时间已经不足一个钟头了。
杜甫草堂地处成都西郊浣花溪,因此也称浣花草堂。据说,浣花草堂在诗圣迁离成都后数年就已荒废,后来是五代诗人韦庄寻访到遗址后依样而建,使杜甫草堂重现世上并保存至今。
我们匆匆地从北门进入,依照路标所示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但见草堂竹树成荫,绿水萦回,水榭亭台、建筑古朴典雅、鸟语阵阵、清幽秀丽,是景色和布局俱佳的一座园林。是啊,在战乱时期,能在幽静和充满诗意的地方安身应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和奢侈了,而战乱又让人流离失所,背离故土,远走他乡,落得结茅为屋,怎又不能不让人“感时花溅泪”啊。
因快要闭馆了,游人不多,更没有拥挤杂闹的团队,这倒让我们落得自在,东逛逛、西转转。我们“闯”大廨,瞧一瞧“左拾遗”的公堂是什么模样?气不气派?穿梭于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草堂留后世陈列室、诗词堂等,瞻仰诗圣所著的诗词书集子及后人的评说等;在工部祠窥一窥“检校员外郎”的风采;在少陵碑亭和茅屋故居处,寻觅诗圣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诗圣生活的艰辛与长留的气节;在南门附近的草堂书屋、浣花祠、诗书画院美术馆和情系草堂陈列馆等东寻西翻,想在琳琅满目的宝物中“淘”得一件宝物来,可是最后三个人还是两手空空的出来。偌大的“文学圣地”就在我们匆匆的脚步中游完了一遍,什么都记不住,什么也没收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圣美好的愿望。如今的成都已经不是昔时的成都,浣花草堂周边也已经不再是荒凉的郊外。如今的杜甫草堂在保护遗址这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已经扩建成博物馆,在南门的出口处附近增建了“情系草堂陈列室”、“诗书画院美术馆”等功能设施,使游人在游览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浣花溪地区已经开辟成供人们游乐的公园,与草堂连成一体,周边也已经拔地而起了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诗圣如果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潇 逸
11-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