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潇逸 百草苑

博客文章除注明外,都是原创之作,欢迎朋友浏览!博客头像是本人真照,请勿引用。

 
 
 

日志

 
 
关于我

一个褒贬不一的老实人,一个孝子却是个不称职的儿子,一个好男人却不是称职的丈夫,一个已为人父却又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一个理科生却喜欢耍笔头无病也呻吟的人,一个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很容易满足的人。开博是为了怡情,记录自己人生旅途的足迹,从中寻找乐趣,也是让兴趣相同相近的网友分享我的喜与乐!

【原创】故乡竹林的眷恋  

2011-04-30 11:14:5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故乡依山傍水,海南三大水系之一的昌化江就蜿蜒而流地流经我们的村前。不知是故乡人喜欢吃竹笋的原故,还是为了保护岸边的农田?在故乡,凡是有江河,甚至是小干溪的地方,就往往会看到竹子的影子。在流经我们故乡的昌化江的这一段两岸就种植有许多本地人叫“楠竹”和“粉竹”的竹子,使这一段蜿蜒数里地的昌化江两岸除了悬崖绝壁之外,都经常看到一丛丛、一排排的竹子和青翠摇曳的竹影,这些竹林不仅保护着两岸的数千亩良田,还给江的两岸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这就是我深深眷恋的故乡竹林。

      在故乡,竹子的用途可广了。竹笋可是美味的佳肴,可以直接鲜煮(炖),也可以加工晒干或泡淹酸竹笋。竹子还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和编织材料。建茅草屋时,竹子可以直接架横梁,劈开后是很好的桷子;第一年的幼竹材可用来编织箩筐等家具和削皮后扎竹排(竹伐),竹材还可以卖给造纸厂造纸,或卖给建筑队搭架子或卖给专门捕鱼的渔业公社做拦海捕鱼的材料,成了乡亲们很好的副业收入项目。竹子在乡亲们的眼里就是个“宝”,由此乡亲们都喜爱竹子。

        我打小开始就与竹林打交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江北岸的竹林中,我们家种的竹子就有十多丛。那时候是人民公社时代,什么都是公家的,只有自留地和竹子、果树等才是私家的,拥有很多竹丛头和果树就是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很在乎谁家拥有多少丛竹子竹头。由此小时候爸爸就经常带我到自家的竹林里砍草、采笋,认认自家的竹丛,教我如何采笋、砍伐才使竹子保持生长等一些简单的管理方法。我家的这些竹林也为我们家带来了很多的收益。就说卖竹子,每年都能卖上六、七十多支竹子,收入都在三十至四十元之间,如果不是因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我们家每年产的竹材全部卖出收入可不止这么多,但与当时我家从生产队分得的现金收益分配这一百多元相比,这三、四十元的副业收入也算是可观的了。而采笋是一件最惬意的事,鲜竹笋是我最喜爱吃的菜。最好的竹笋美味佳肴菜要数猪骨头炖竹笋和河鱼煮竹笋这两种佳肴了,但当时猪肉可是国家统购统销的,能吃上猪骨头炖鲜笋是一年难得几回的奢侈。而鱼是自己捕捞的,河鱼煮竹笋可算是上等的美味了,甚至是鲜笋清炖或与南瓜叶合着清煮都是很多的美味佳肴。直到如今,鲜笋清煮南瓜叶这道菜,我回乡下时还常常叫堂弟们做这道菜解谗呢。

        故乡的竹林是一把遮阳蔽雨的天然“大青伞”。在猪笼坝这一段的竹林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或矗立或斜靠着、密密麻麻的竹子把竹林中小路遮盖得遮阴蔽日,佑护着我们不被日晒雨淋,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外面的沙石已经被烤得就差冒烟了,而竹林里却是清风习习爽人的一片清凉的世界。在竹林中行走,不仅可以享受江上吹来习习的清风,观看竹林的景色,还可以免费听着沙沙的风吹竹叶和吱吱嘎嘎响的竹竿磨擦声交织成的“交响乐”。

       故乡的竹林还是一道秀丽的江岸风景线,一丛丛的竹林间,偶尔夹杂或伸出树枝、野花野草来,令人想起刘禹锡的“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和景致来,惹人注足注目和赞美。上中学那时,有一回劳动课,老师安排我们上山砍乡亲们用扎篱笆用的山筒竹子来搭建茅草房校宿,我们便将砍好的竹子捆绑好集中,扎成几个竹排顺流放下,一边撑放竹排,一边唱着“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儿,沿着一江风景漂流到学校,惹得岸上的女生和水性不好的同学羡慕不已,好不惬意啊。这是我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免费漂流顺流欣赏到故乡两岸数里长竹林风光。

        啊,故乡的竹林,您是故乡游子的牵挂和眷恋。您默默地护卫着两岸的数千亩良田,您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福分和欢乐。您那阿娜多姿的身影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您摇曳的竹影也常摇曳在我的梦里,成为我眷恋故乡的又一个温柔的勾子。

                                                                                             潇   逸

                                                                                             2011- 4-30

  评论这张
 
阅读(330)| 评论(1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