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公干到昌江黎族自治县办事,走的是很久已经没有走了的海榆西线225号国道。走这一趟后,感觉到曾经是西部交通大动脉的大国道已经很“老”、很旧,特别是路面破旧、损坏,尤其是从儋州市的西培农场至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邦溪镇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太坡镇路段,破损很严重,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很有必要重新改造这条交通大动脉,以方便儋州、白沙和昌江三个县市沿途乡镇的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等货物的流通畅通。
是日下午,笔者乘坐的客车进入儋州境内的国营西培农场后,沿着老国道驶向昌江县,我与上车后刚认识不久同座谈兴正浓,忽然车身一阵剧烈擅抖,把我们揺得晃来摆去。我赶忙问乘务员是怎么回事,乘务员回答说:“没啥大事!路面损坏,坑洼不平”。我朝前方一看,果然发现路面路况很差,坑坑洼洼。此后,由儋州市的富克镇至白沙县的荣邦乡到昌江的太坡镇沿途一路几十公里,昔日那路面平坦的大国道大动脉的影子已荡然无存,看到的大部分路段不是东一个坑就是西一个洼,或是一段波浪、一段坑洼的路面;人坐在车上也不再是以往哪样轻松自如,可以谈笑风生,而是要手握扶手,防止突然而来的颠簸等意外。我与同座的交谈也不由自主地转到议论这条大国道,谈论改造老国道的话题上来,都认为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虽然已开通了一条与之平行的西线高速公路,但这条老国道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沿途及周边还有儋州、白沙和昌江三个市县七、八个乡镇和国营农场等群众还在使用这条国道,依托这条昔日的大动脉上城、下乡等物流等活动,应该不要废弃不修,而是应让这条老国道继续造福沿途及周边乡镇和农场的群众,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邻座的一位中年妇女听到我们议论维修公路的事,便接过话来说:“两位后生可真有心,我和这几位都是生活在这一带的,这条老路的路面损坏已经有两年多了,感到出入都很不方便”。她几个同伴也齐声附和。接着那妇女又朝我一看说:“看你好象是“公家人”(指公务员)的,你有心帮就帮我们向上级反映反映,再修一修这条路,方便这一带的群众出行,行吗?”。乘务员也插过话来说:“她说得对,现在不是有什么“网”吗?,领导都上网做客与群众对话,提出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了,你也可以通过上网反映情况嘛,如能重修这条路,你就是我们的大恩人了”。笔者一听,差点乐得哈哈大笑。我笑了笑说:“大姐、大婶呀,我和你们都一样,都只是一个小公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也做不了你们的大恩人,可这事本人可以试一试在网上提意见,上面领导能不能看到你、我的意见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为了兑现诺言,笔者回来后,毅然执笔,写了这篇“四不象”的拙文,仅当是我们同车的几名公民的一点建议吧!
据了解,这路段有关部门曾经进行了勘查、测量,有些路段的路边上偶尔还可看到系着红线线的小桩子,应该是同重修、改造有关吧。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海榆西线225号国道沿途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对海榆西线225号儋州市西培农场至昌江县太坡镇路段的建设、改造,早日还老国道路面平坦、顺畅的本来面目,再次发挥西部交通大动脉作用,更好地造福群众。
潇 逸 之 轻风拂红帘
评论